展示全部
n的經典書籍傅里葉光學得到了明顯的體現(1968年)。在1960年代早期,當電子處理是模擬、一維、主要使用分立元件實現的時候,光學在吞吐量和并行處理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激光與離軸全息的結合預示著光學在成像和圖像處理上相比電子學更有優勢。這種優勢是短暫的。1969年CCD的發明促使了從光學處理到電子學處理的轉變。電子轉換允許光學圖像被實時轉換成電子格式,可以對其進行模擬和數字電子處理,電子格式也有利于圖像的傳輸和存儲。幾乎同時期出現的Cooley和Tukey的快速傅里變換算法、CCD、和英特爾4004微處理器可以與Kepler的《屈光學》和Neri的《玻璃藝術》相比。這三者一起,提供了實現圖 ...
步得出微型化傅里葉光學系統的主要光學結構如圖7所示,這也是光場傳播和成像的主要路徑。圖74.光路設計傅里葉光場顯微鏡是在改進后的高分辨率光場顯微鏡的基礎上,在透鏡和微透鏡陣列之間插入一個新的透鏡,該透鏡能將光場從時域轉換成頻域,起到傅里葉變換的作用。為了實現微型化,物鏡系統采用GRINlens實現,具體的光路原理圖如圖8所示。圖85.機械系統整體結構設計本設計的光學外殼是基于傅里葉光場顯微鏡的微型化而產生的。隨著微型化集成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團隊開始研究將光場顯微技術與微型化技術進行結合,也由此設計出了適用于不同光路的微型化結構模型。如圖9所示,一學者團隊利用GRINLENS作為物鏡 ...
或 投遞簡歷至: hr@auniontech.com